校长信箱| 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

校本研修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教学教研 >> 正文

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

来源:曲江一中        作者:张彦飞       时间:2014-06-08       点击:

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

(西安曲江第一中学 张彦飞 2011.11《城市建设理论研究》)

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,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它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反馈的渠道,是推动教学进程的手段。它能激发学生求知解惑的兴趣,培养其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,一个经过精心设计,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,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,奏出一曲耐人寻味,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。

一、精心引导学生,把问题引向深入

建构主义理论认为,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、促进者,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;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,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,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。新课改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,以学生为中心,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(学生)和教育主体(教师,包括环境)交互作用的过程。在这过程中,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,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“服务”的。

因此问题应是学生提出的,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学习后,主动获取信息,根据自己的判断、理解提出问题,解决问题。但是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,很少有同学提出综合性、创造性、评价性的问题,这就会降低课堂的学习效率,低效的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因此,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、引导者的教师的提问也就不能被忽视。

教师的引导可以从四个维度依次进行:启发(引导学生提问)——提炼(指出学生问题实质)——质疑(引发争论、激发思考)——重新表述、提炼(培养思维的品质)

以岳麓版必修一《英国的制度创新》一课为例,请学生围绕英国资产阶级建立“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”这一结果谈谈你的看法。

第一步:教师提示学生多个角度进行思考,如从革命过程中的几次反复,资产阶级完成的任务及《权利新案》的内容等方面(学习内容启发);也可回忆政治课上学过的议会制、立宪制方面考虑(元知识启发);是否能从进步性、局限性去考虑(问题启发)。

第二步:在教师的启发下,学生可能会提出:“既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确立与统治,为什么还保留国王,留下遗憾?”

第三步:教师可以指出:他认为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制具有局限性(提炼学生的问题),引导其他同学参与到学生设置的讨论中,教师及时点拔。学生继续质疑: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,资产阶级统治确立,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,符合历史发展,是进步的,怎么会有局限性呢?类似的质疑回答穿插进行,增加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力。

第四步:在学生提问、回答的基础上,教师重新提炼、总结。

二、教师提供合理的问题学习支架,学会提问

布卢姆将人的认知程度从低到高分为知识、领会、应用、分析、综合和评价六级。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过程,问题也围绕这六个方面展开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提出问题哪些是知识性的,哪些是理解性的,使提问有层次、有目的,更有效。

1、知识性问题: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、主要制度等,学生通过回忆即可提出的问题,答案往往能够在教材上现成找到,学生可以直截了当地提问。如事件爆发的原因,改革或条例的内容,历史事件的过程等。这是最低层次的问题,不是课堂提问的重点。

2、理解性问题: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转换、解释、推测方可获得答案的问题,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。如果知识性问题问的“这是什么”,那么理解性问题问的则是“为什么是这样的”、“怎么理解”。前者学会知其然,后者学会知其所以然。如分析历史事件的性质,要根据事件爆发的原因、过程、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分析。这是课堂提问中比较常见的。

3、应用性问题:要求学生把学的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,解决新问题的问题。许多同一时期、不同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,或是同一类型、不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其相似的历史发展特点,要用已学的内容解决新的知识。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,先回忆英国资产阶级爆发的根本原因、任务和影响等,思考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内容,是否与英国有相似的地方、不同的地点,它们分别是什么?这种问题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、融会贯通,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,学生易于掌握这种方法。

4、综合性问题:能利用所提供的资料,通过综合、比较或概括等方法,组成一个新的整体的问题。如比较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趋势,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异同,概括重大事件、重大历史人物及成果,揭示其内在联系或特征。

5、评价性问题:能依据各类史料,对重要的历史人物、事件作出较为客观、公正的评价;能根据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资料进行独立思考,说明论证一些历史及与历史有关的问题。这类问题的提问应有所选择,如历史人物,对那些功过兼具的、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评价,像秦始皇、拿破仑、岳飞等。评价历史事件的提问,最好也选择有争议的,象洋务运动、拿破仑对外战争等等,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能力。

4、5两类问题属高水平问题,是在1、2、3三类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,学生无法单独完成,必须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激发学生多角度、多层次的思维,提出不同的问题,培养学生求同存异、综合分析、评价论证的能力。

三、教师做好桥梁作用,积极维护和控制学生的提问

教师除了引导学生、提问外,还要保证学生能积极的、有效的参与提问,牢牢控制正常的教学秩序,应做到以下原则:

1、有效性原则: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必须与掌握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,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,学生即使想问,也只能是不着边际地胡问乱问,这就失去提问的意义。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平时多看书,做好预习工作,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,才能有效地提出问题。

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有时兴致很高,想得很多,很容易把课题引开。为防止这样情况发生,教师需要认真关注学生的问题,适时做出点评,让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要求的话题上,保证学生提问的有效性,防止学生的问题偏离主题。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,引导学生提问,调动学生的思维,应把握好提问的“度”,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,“满堂问”也会造成学生提问的随意性,降低提问的效率。

2、鼓励性原则:学生提问时,一旦学生提问不妥时,教师的校正应是民主性和艺术性的,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尊,让学生树立信心,产生内动力,鼓励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。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有“没有你这样的提问”,“你的提问太简单”之类的语言,这会使学生失去跃跃欲试的冲动和提问的勇气。取而代之的是“你能换个角度来提问吗?”,“你的提问能深入一步吗”。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表扬、肯定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的精神,进而再逐步完善。

3、平等性原则:教师要热爱学生,不能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,和学生平等相待,共同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。于漪教师曾经说过: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,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,处处为学生着想,营造民主、宽松的教学氛围,学生也就能畅所欲言,课堂上积极思考,提出问题。

4、总结性原则: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会涉及到许多历史信息,教师要作出正确的处理。教师适时地做停顿、进行点评,即时地把相关观点进行总结,一个环节好了转向另一个环节。有时,学生提出的问题很零乱,教师把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,进行总结。学生提问是课堂的一部分,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。因此,教师的总结是在帮助、促进学生理解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
总之,我们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应努力探求妙法,精心设计,使课堂提问变得更加有效。